初春的四川甘孜,乍暖還寒。從瀘定縣城出發,沿大渡河溯流而下,車行大約20公里,一處尚在施工的攔河大壩出現在巍峨群山之間。五孔泄洪閘壩形態初現,面板堆石壩上車來車往填筑正忙,生態流量泄放閘里機器轟鳴,生態廠房封頂在即。
十余家參建單位、近40個施工作業面、3000余人,華能硬梁包水電站正目標直指年內首臺機組發電。大渡河畔、長征路上,一場與時間和空間的競賽正在上演。
作者:柳田 鄧雅文
治與智:兼顧效率和安全
2月20日,農歷正月十一,已經在項目上工作5年的瀘定公司安全質量環保部聶亮回憶說,往年工人們要過了正月十五才復工,今年算是項目開工以來最早的一次節后復工了。沖刺年內投產目標,每個參建人員都憋了一股勁兒。
時間緊任務重,對生產安全提出了挑戰。在進行開工前的現場檢查時,聶亮和同事們發現引水隧洞CⅣ標段5-1上游開挖工作面風帶損壞,通風條件不滿足復工標準,“不整改到位不可開工?!苯涍^兩天緊鑼密鼓的修復,該標段通風情況滿足施工要求,復工復產工作方才如期推進。
瀘定公司總經理、黨委副書記陳洪林說,為確保工程安全有序復工,公司按照四川省政府復工復產“六個一”要求,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、梳理后期施工計劃、優化資源配置、嚴格審批管理,堅決做到不達標不復工。
2月27日,各方人員到位、設備組織到位、條件準備到位,鉚足干勁、“滿弦”開工,復工復產率達100%。
作為集團公司在川開發的首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,硬梁包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11.6萬千瓦,是大渡河干流28級梯級規劃的第14級電站。電站采用引水式開發,除了河床上可見的首部樞紐工程,兩條14公里長的引水隧洞穿山而過,水流經過下游地下廠房,化作源源電能。
龐大的地下洞室群、綿延的引水隧洞、交錯的人員與車輛,這樣的工程如何做到高效管理、安全施工,一直是擺在建設者面前的一個難題。
對此,智慧賦能、科技興安提供了一個答案。
來到建設現場,安全帽必不可少,智能安全帽倒不多見。聶亮指著帽子后側的一個長方形小盒子向記者道出了“玄機”——這里加載了定位技術與智能感知的芯片,與智能管理平臺結合,可以實時掌握現場作業人員的位置、軌跡、狀態,從而實現定位、預警和提醒功能。
瀘定公司創新采用了“1+N+1”的智慧工地管理模式,用1個平臺,包括N個不同功能的智慧工地子系統,實現1個安全管理目標——安全生產“零”事故。這套管理模式通過軟硬件的聯動融合,各類數據的深層次挖掘,實現對工地施工安全、設備、車輛、人員等全過程、全方位實時監管、調度指揮和輔助決策。
堵與疏:啃下硬梁包的“軟骨頭”
大渡河水自沖沙閘奔涌而出,碧藍的河面上泛起雪白的水花,此刻,數日的翹首以盼化作岸邊的陣陣歡呼。2月4日,硬梁包水電站成功實現三期截流,大渡河水由導流明渠過流變為沖沙泄洪閘過流,首部樞紐全面進入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施工階段,標志著工程三期拉開序幕。
這一天來得并不容易。瀘定公司工程部主任、集團公司首席專家陳濤解釋說,首部樞紐河床覆蓋層最大厚度將近130米,覆蓋層結構復雜,存在承載力低、不均勻變形、砂層液化等地質問題,“相當于把大壩建在了沙子地上”。因此從基礎處理開始,瀘定公司始終在與這塊“軟骨頭”斗爭。
歲末年初,越是進入到三期截流的攻堅期,復雜地質結構導致的滲水問題越加嚴重。由于首部樞紐生態廠房基坑區域恰是地勢最低的地方,地表滲水、山體滲水、尾水滲水匯集于此,抽排水及施工道路布置極其困難。
為此,瀘定公司多處取經,邀請專家現場探勘,共同研究,最終,采取的是“堵”和“疏”雙管齊下方案。“堵”指的是在水的必經之路上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防滲設施,構建了一個系統的防滲體系。修建圍堰攔水,山體灌漿堵水,基坑周圍增設高噴防滲墻防水,同時加大已有的基坑積水抽排力度。
施工與滲水的速度賽跑,終于贏下一程。
辛與新:與困難不期而遇
硬梁包水電站位于三大斷裂帶交匯處,地下廠房洞群地質區域構造繁復,還要面對地震及泥石流、滑坡和隧洞突泥涌水等次生災害,業內公認施工難度極高,給參建各方帶來極大技術考驗、心理考驗。大家精誠團結,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。
“總有不期而遇的新困難?!被仡櫣こ探ㄔO的經歷,瀘定公司黨委書記、副總經理白奎明感慨道,實際開挖工況和前期勘探情況差別比較大,每次施工就像是開盲盒。面對困難,我們積極應對,開發出國內領先的壩基處理智能振沖系統,積極開展蝕變圍巖特性與變形規律研究、地下洞群數值仿真研究,終于破解了工程難題。
在建的地下阻抗式調壓室就是一次創新實踐。這座長度足有兩個半足球場(248.8米)、將近40層樓高(最大高度118.2米)、跨度25.4米的調壓室,規模位居同類調壓室“世界第一”。
閘室三面不對稱、端墻呈U型結構,站在內部平臺上,好像被一個中空的口袋倒扣在山中。2號引水隧洞的閘門排架已搭建完成,另一端的排架也在緊張施工中。
陳濤說,為了合理優化工期,我們與施工單位共同研制出超大型液壓對稱式滑模+門槽云車設備,實現了對超大斷面調壓室閘室及邊墻襯砌混凝土施工。歷時166天順利完成8個區段的滑模混凝土施工,單區滑模日平均上升高度達3.62米,高標準達到滑模整體性、穩定性、滑升同步性指標要求,填補了該技術在地下工程領域的空白,成功實現了超大斷面對稱式滑模+門槽云車軌道一次成型技術的首次應用,為業內后續類似大規模洞室襯砌提供了工程借鑒。
截至目前,硬梁包水電站首部樞紐實現閘壩過流,進入三期施工;2號引水隧洞全線貫通,襯砌完成82%;主廠房發電機層全面交面,首臺機組轉子吊裝完成,工程整體建設完成85%。
關山迢遞、征途在望,硬梁包人在山水間奮斗的腳步沒有停歇。待到金秋,瓜肥果碩、麥馥粟甜,大渡河亦將收獲新的豐收的喜悅。
引用鏈接:http://www.news.cn/power/2024-04/03/c_1212349068.htm。上述內容如有違規,請及時聯系我方進行刪除。聯系方式:028-62750576。